入手過程
這是一台14年前的相機,我今年18歲,他只比我小4歲,有一天在FB的拍賣看到它,因為原本就有買相機的念頭,看到它$2800的標價,儘管是台14年前的相機,我還是毫不猶豫地問了賣家,也確認這不是詐騙(或著說,很幸運的,這不是詐騙),也不管這顏色,我馬上就和賣家預約面交。雖然沒有原廠外盒,但這2800包含了機身、18-55 Kit鏡、保護鏡、閃燈、電池、背帶、記憶卡、鏡頭蓋,有沒有盒裝就不是那麼重要了。賣家真的很熱情,很仔細介紹這台相機,教我如何基本操作,大致了解後,很興奮的付了錢,就帶著他離開了。

規格介紹
- 片幅: APS-C (23.4×15.6 mm)
- 感光元件像素(有效像素): 1460M(1420M)
- 最大解析度: 4592×3056
- 動畫最高解度: 1280×720 @ 29.97fps
- 曝光模式: 支援光圈先決
支援快門先決
支援手動曝光 - 快門速度: 1/4000 至 30 秒,支援 B 快門
- ISO 感光值: 自動 / 200 / 400 / 800 / 1600 / 6400 / 12800
- 包圍曝光: 以 0.3 或 0.7 EV 間距拍攝 3 張
- 鏡頭卡口: Sony E
- 重量(含電池): 239g

拿到相機的第一件事當然就是先上手拍照囉!
按下快門的瞬間,那個清脆的快門聲是數位相機、手機沒有的,那時的我就算隨便按按讓快門落下也是很快樂。很快的我把相機調整到手動檔,體驗一下參數由自己控制的感覺。
我覺得對比手機相機的優缺點
優點:
- 有光學變焦
- 大光圈淺景深(是鏡頭而定)
- 有光學防斗(鏡頭)
- 沒有軟體運算的塗抹感
缺點:
- 續航力少
- 比較重
- 需要修比較多圖
- 拍了不能馬上分享
- 暗光環境不適合
- 錄影只有720p(現在手機都可以錄8k了更何況4k)
缺點比優點多為什麼我仍喜歡用NEX-3拍照?
也許你會說現在手機相機的像素量都可以做到比這台的多5倍或甚至10倍,但這如此高得像素量是建立在24mm廣角焦段的情況下,如果是35或50mm的焦段透過感光元件裁切得到的就不會是這麼高得像素量了,再加上手機感光元件普遍都比相機小NEX-3: 365.04mm2 ; iPhone15 主鏡頭: 71.5 mm2 ,足足大了5倍。當然,不可否認的是隨著半導體技術飛快進步,感光元件的進步能彌補面積小的不足,但畢竟我拿的手機不是旗艦機,我自己體感上手機拍照塗抹感非常重,自己是不太喜歡這樣。另外,在手機是廣角主鏡的情況下,它拍出來的背景虛化並不是那麼明顯,大多還是需要藉助軟體演算出背景虛化,我用f/4光圈的鏡頭雖然不是很大但比起手機更能拍出自然的景深。續航力差的部分隨然說是缺點,但能讓我在拍照時花更久的時間在構圖上而不是亂槍打鳥; 重量的部分雖然說是比手機重,但還是很能接受的,比起Sony A7 系列搭配大光圈鏡頭,這根本羽毛; 而修圖我將他視為創作的一部分,修圖後能把已經90分的照片再往上加,豈不是更好; 錄影方面真的沒辦法,不過在買之前我就將這台相機定位在「只拍照」的相機,拍影片就直接交給手機。
幾張樣張









使用幾個月的心得
雖然是個舊相機,但我仍用它拍出好看的照片,就出圖的結果來看,不說是用14年前的相機拍的也看不太出來。平常拍攝都是使用M模式,基本上很快就能學習曝光三角的概念,也學了怎麼看光譜,有時真的不太能相信螢幕觀景窗的預覽,會看光譜後就不太會過曝或欠曝了。我用這顆18-55mm kit鏡學習不同焦段的畫面展現,從18廣角端到35一般焦段、55長焦的邊邊(以裁切比例來說)都有不同的效果。成片的銳利度以及細節的部分我覺得不輸手機拍的,只是高iso的噪點非常明顯,蠻常忘記將iso調回來照片直接毀了一半。簡潔的機身按鈕配置操做起來有些不方便,滾輪也有些不靈敏了,對焦性能也比現在的機型插差上許多,有機會在來入坑新一點相機。